一.大学生健康生活要点
1.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每日打扫卫生,定期进行宿舍消毒,保持环境清洁。
3.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推荐七步洗手法),杜绝共用毛巾、餐具、洗漱用具等不良习惯。
4.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5. 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合理膳食,加强营养。
6. 注意饮食卫生,忌生冷饮食,提倡在学校食堂就餐。
7. 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上报学院老师。
二.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1.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
传染源:排菌的肺结核病人。
传播途径:结核菌从病人或带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并随呼吸道飞沫传与他人。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生活贫困、居住拥挤和营养不良是其高发的主要原因。
可疑症状: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可伴有痰中带血、夜间出汗、长期午后低热(体温在37-37.5℃)、胸痛、疲乏无力、厌食、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出现了上述症状,就应当想到是否患了肺结核,并立即到结核防治专业机构就诊检查。
筛查项目:胸部X光片、结核菌素试验(PPD)。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好发于冬春季节。
传染源:麻疹患者。
传播途径:麻疹病毒主要是咳嗽、喷嚏、讲话时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患者的口鼻咽眼分泌物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接触感染者后90%以上都可能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临床表现:以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及口腔黏膜斑和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潜伏期6-21天。患者早期表现似“感冒”,2-3天后口腔两颊内侧出现小白点,周围红晕,继而融合成片,称为麻疹粘膜斑,是麻疹特征性体征。第4天开始全身出现皮疹,2-5天内出齐。皮疹始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及颈部,后迅速自上而下蔓延至胸、背、腹及四肢,最后在手心、足底出疹,为麻疹出透出齐的标志。疹退后留下色素沉着伴脱屑。
3.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
传染源:风疹患者、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患者污染过的食物、餐具、衣物等传播。孕妇感染风疹后,病毒可经胎盘传染胎儿。
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4-21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出疹前1-2天可有轻度上呼吸道炎症伴发热,发热1-2天后出疹,皮疹先见于面部,l天内波及全身,呈红色充血性斑丘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多,面部、四肢皮疹较少,手掌、足底无疹。全身淋巴结肿大,以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最明显,脾轻度肿大。皮疹2-3天后消退,不留色素沉着,疹退时全身症状消失,淋巴结及脾脏逐渐缩小。偶可并发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脑炎等。
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腮腺炎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传染源:腮腺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患者污染过的食物、餐具、衣物等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愈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4-21天。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症状。数小时至2天后出现以耳垂为中心的漫肿疼痛(早期腮腺管开口处可出现红肿),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体温可达39℃以上。整个病程约10天。一般预后良好。
5.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以冬春季发病为主。
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传染性强,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6天都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染。
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0-24天。病初如感冒,低热、咽痛、乏力等,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面、躯干受压部分,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开始为粉红色针头帽大小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疱疹,周围有红晕,多数疱疹数日后结痂,脱痂后不留疤痕。本病特点为各期皮疹同时出现。
6.带状疱疹
俗称“缠腰火丹”“缠腰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常见。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次攻击人体,发生带状疱疹。
传染源:水痘和带状疱疹的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40岁以上、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出现。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感觉神经分布区,主要表现为沿神经节段分布的红斑、水疱,并伴有疼痛,临床上以胸背段最常见,可高达55%,其次还有腰段、颈段,以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7.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等,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典型流行性感冒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起病急,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头痛、寒战、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胃肠型流感常出现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等症状。
(二)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1.开窗通风。
2.坚持户外锻炼,合理营养,增强体质。
3.在疾病高发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且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4.讲究个人卫生,勤洗衣被、勤晒被褥,不随地吐痰。
5.高危人群接种相应疫苗。
6.肺结核预防要点
(1)肺结核确诊病例应及时进行抗结核治疗,并办理休学手续,回家隔离治疗。
(2)发现疑似病例应暂时隔离并督促就诊,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对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强阳性者建议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实施预防性治疗。
(3)对肺结核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居住环境应加强开窗通风,紫外线照射消毒,桌椅及地面含氯消毒剂消毒,暴晒被褥。
(三)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季多见。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易重复感染。
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平均1-2天。主要症状为突然起病,常有发烧、腹痛、腹泻,脓血黏液便,有不易排尽的感觉。重症患者有高热、面色苍白、休克、昏迷等表现。
2.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是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流行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人群感染率达50%以上,秋、冬季流行较多。
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传播为主,亦可因接触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而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起病急,以腹泻、腹痛、恶心和呕吐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3.手足口病
手足口是一种发热性、发疹性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
传染源: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物、飞沫和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罕见。
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炎、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
(四)常见消化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1.及时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并进行有效隔离和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
2.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
4.预防细菌性痢疾可口服活菌苗可使人体获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维持6~12个月。
(五)新冠肺炎防控知识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
预防措施:
1.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可有效降低空气中病毒和细菌的浓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每天应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
2.少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并科学佩戴口罩。
3.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不要打完喷嚏后揉眼睛或者接触黏膜部位。
4.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毒感染。
5.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凡是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要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6.饮食营养均衡、适度运动锻炼,坚持规律作息,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保持良好心态,可以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六)常见性、血液、母婴传播疾病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传染源:乙肝病人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易感人群:人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我国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新生儿和未受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
临床表现:潜伏期1-6个月,平均3个月。患者可见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肝区不适,或尿色加深。实验室检查可见:
(1)转氨酶(ALT)升高。
(2)乙肝五项定量(乙肝两对半)异常。
(3)HBV-DNA异常(>500拷贝/毫升)。
预防措施:
1.洁身自爱,维护生殖健康。
2.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反对性乱,正确使用安全套。
3.高危人群须定期检测。
4.避免不必要的使用血液制品,如必需使用,要使用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不去非正规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洞、文身、针灸等;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等。共用学习用品、共同进餐、共用卫生间、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
5.提倡婚前、孕前体检,对病毒阳性的孕妇应进行母婴阻断。
6.抵制毒品,关爱生命。注射吸毒会增加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使用新型合成毒品、醉酒会增加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七)重视艾滋病的防治
1.危害性认识
(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不可治。
(2)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其次为异性性行为。
(3)艾滋病需要终生治疗,会给家庭和个人造成严重负担。
(4)不能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2.预防
(1)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2)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拒绝毒品、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3)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感染与传播。
(4)艾滋病通过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和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传播,共用学习用品、共同进餐、共用卫生间、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
(5)注射吸毒会增加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使用新型合成毒品、醉酒会增加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6)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3.检测与治疗
(1)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无保护性行为等),应该主动进行艾 滋病检测与咨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疾控中心、医院等机构均能提供保密的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服务。
(3)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
4.法律法规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是艾滋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理解和关心,但故意传 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要承担法律责任。
5.务必牢记艾滋病防治的基本原则:ABCTT
If not “A”, please “B”; If not “B”, please “C”; If not “C, please “T”; If “T” is “+”, please “T”.
A: Abstinence,指不发生性行为。
B: Be faithful,忠诚,指一生只与自己的爱人、配偶发生性行为。
C: Condom,安全套,在性行为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T: Test,检测,有高危行为之后及时进行HIV抗体筛查检测。
T: Treatment,治疗,如果不幸感染艾滋病,务必及早治疗。
三.传染病应急处理程序
(一)传染病确诊报告制度及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制度
1.学生因病请假时,应认真填写《学生因病缺勤登记表》(附件1),并通过各班班长上报给班主任或辅导员。
2.传染病患病学生病愈返校时,须出示经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治愈证明,并上报校医室审核通过后方可复课。
(二)传染病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1.学生确诊传染病后及疑似传染病病例在排除传染病前均应立即停课,回家或在隔离宿舍隔离治疗。在隔离期未满或未排除传染病前不能上课及返回原宿舍。
2.学生隔离期间禁止到原宿舍、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避免传染给他人。
3.学生隔离期间自行对隔离宿舍进行开窗通风及物体表面消毒(消毒药品由校医室发放)。
4.患病学生病愈或隔离期满时,应到传染病专门医疗机构(结核病应到结核病专门防治机构)开具复课证明并交到校医室,校医室老师审核通过后方可复课。疑似传染病学生在排除传染病后需解除隔离时,应到传染病专门医疗机构开具排除传染病证明或持相应检查和化验结果交到校医室,校医室老师审核通过后方可复课。
常见传染病的隔离期
病名 |
潜伏期 |
隔离期 |
流行性感冒 |
1-7天 |
退热后48小时解除隔离 |
水痘 |
10-21天 |
隔离至疱疹完全结痂为止,或发病后14天 |
麻疹 |
6-21天 |
出疹后5天,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 |
风疹 |
14-21天 |
至出疹后5天 |
流行性腮腺炎 |
14-21天 |
至腮腺完全消肿且不少于发病后10天 |
肺结核 |
数月至数年 |
回家休学治疗 |
诺如病毒腹泻 |
12-72小时 |
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 |
细菌性痢疾 |
数小时至7天 |
急性期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大便培养阴性 |
乙肝 |
1-6个月 |
回家休学治疗 |
(三)传染病复课制度
学生病愈后,应由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具病愈证明(盖诊断证明章)。学生本人携病愈证明来校医室,经校医室审核通过后方可复课。
(四)密接、疑似人员的排查
传染病发生后,对同宿舍、同班级、合班上课及密切接触人员应排查有无发热等相关症状(见“三、常见传染病症状及预防”),并予以密切关注。
(五)传染性肺结核、乙型肝炎休复学标准及程序
1. 传染性肺结核
(1)休学审核
符合以下条件者,需携带疾病《诊断证明书》及《休学申请》来校医室审核。
A.菌阳肺结核患者(包括涂片阳性和/或培养阳性患者);
B.胸部X光片显示肺部病灶范围广泛和/或伴有空洞的菌阴肺结核患者;
C.具有明显的肺结核症状;
D.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建议休学的其他情况。
(2)复学审核:
申请复学学生需携带由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生开具的《复学诊断证明》、治疗病例记录、近期检查检验报告和《复学申请》来校医室审核。校医室根据《复学诊断证明》及检查检验报告,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酌情同意复学。
A.菌阳肺结核患者以及重症菌阴肺结核患者(包括有空洞/大片干酪状坏死病灶/粟粒性肺结核等)经过规范治疗完成全疗程,初治、复治、耐多药患者分别达到其治愈或治疗成功的标准。
B.菌阴肺结核患者经过2个月的规范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胸部X光片病灶明显吸收,后续2次痰涂片检查均阴性,并且至少一次痰培养检查为阴性(每次痰涂片检查的间隔时间至少满1个月)。
2.传染性乙型肝炎
(1)休学审核
学生血清转氨酶、乙肝五项定量(乙肝两对半)、乙肝HBV-DNA检测均异常,需携带检验报告及《休学申请》来校医室审核。
(2)复学审核
复学学生需携带近期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的血清转氨酶、乙肝五项定量(乙肝两对半)、乙肝HBV-DNA化验结果及《复学申请》来校医室审核。校医室根据化验结果,酌情同意复学。
(六)宿舍定期消毒制度
1、请定期到82号楼1楼宿管处领取消毒片,用于本宿舍消毒。
2、使用塑料容器配制消毒液,日常消毒时,将1片消毒片兑入1升冷水中,现配现用,以保证有效成分浓度。
3、对桌面、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擦拭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min,然后用清水和干净的抹布擦去残留的消毒剂。
4、消毒时请做好个人防护。
(七)通风制度
1、教室、宿舍等师生聚集场所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如温暖天气建议全日开窗通风。
2、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时通风次数和时间都应增加。
四.校医室工作制度
我校校医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为学生提供医疗保障。校医室地址:西区研究生宿舍90、91号楼附属楼。
值班电话:59791951、18322209904。更多相关内容可搜索微信公众号“天中健康服务站”。
五.因病缺勤和病因追踪制度
在校学生如出现发热、咳嗽、皮疹、呕吐、腹泻、结膜充血、黄疸、腮腺肿大等疑似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将就诊情况、治疗情况扫码上报校医室,以保证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