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常易,华章日新。为进一步丰富在校留学生的假期生活,近距离体验中国春节传统文化,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值此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来临之际,2025年初国际教育学院开展了“欢乐春节、悦动五洲”来华留学生系列春节文化体验活动。来自马来西亚、尼泊尔、美国、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加纳等15个国家的近50名留学生欢聚一堂,感受着中国传统节日的温馨与欢乐。

杨柳青木版年画体验活动
1月25日,学院邀请到非遗年画传承人王琳杰老师,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老师
向大家讲解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知识。刻印之间,古韵悠然,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木版年画不仅是春节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载体与工具。在蛇年春节到来之际,留学生们体验了有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亲身实践了木版年画的印制过程。刷墨、覆纸、按压、揭起,随着宣纸小心翼翼地被揭开,不一会儿“莲年有余”、“鱼龙变化”、“顶上圆光”等一幅幅杨柳青木版年画就在留学生的手中诞生,同学们深入体验制作木版年画,在质朴的线条和浓郁的色彩中感受“指尖”上的非遗文化,感悟春节申遗背后的文化力量。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马乐看着自己制作的木版年画感慨道:“真是不可思议,一木一纸一刀就能雕刻印制出世间百味,非常喜欢这种饱含深情的民俗文化表达。” 来自孟加拉的孟非凡说,他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学习生活了7年,天津是他的第二故乡,体验杨柳青年画版印之后他非常兴奋,表示要好好收藏自己这张“莲年有余”年画作品。

留学生们体验非遗版画
春节前夕,国际教育学院在若邻餐厅举办了“迎新春民俗文化体验暨新年餐会”,国际教育学院领导和老师们与留学生一起写福字、扎灯笼、包饺子,共迎新年。扎灯笼环节让学生们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乐趣,他们用彩纸、竹条、卡片等材料制作出一盏盏形状各异的新年灯笼。年味浓在动手中,在学写福字的环节,留学生们铺开一张张红纸,好奇地模仿老师的握笔姿势,学着将笔尖饱蘸浓墨,运笔写下一副副饱含着新春祝福和美好期望。伴随各具特色作品出炉,一派红火的新春氛围扑面而来让留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年的喜庆祥和。他们纷纷表示,要把“中国福”贴在宿舍,分享给世界各地的家人们,让他们一起感受中国年的独特魅力。

留学生们体验新春传统文化
作为逢年过节的压轴大戏,包饺子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体验环节。围聚在中式餐桌旁,留学生们认真地跟着老师学习包饺子。首先打湿饺子皮的周边,用筷子放入大小合适的肉馅,再有序折合边缘,把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包进小小的饺子皮里。很快,留学生们就掌握了诀窍,包出了一个个像模像样的饺子。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同学还把家乡的面食制作方法展示给大家,不一样异域风情透着一样的浓浓年味。随后师生们有滋有味地品尝着自己的作品,感受节日的欢乐。来自尼泊尔的薄瑞一边包饺子,一边体验着福贴、春联和篆刻,她说:“中国新年很美、很热闹,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来自马来西亚的硕士生刘敏杰正在通过视频通话给家人拜年,他讲到,“今年正值毕业要在学校写论文,但互联网如此发达,通过视频电话,和家人唠叨家常、“云”包饺子,一起看春晚,还可以领拜年红包呢!”
1月28日除夕夜,校党委书记刘革生、副书记张华泉及相关领导老师与留校学生同吃“团圆年饭”。领导老师们来到学生中间,给留学生送上新春祝福,并与留学生欢聚一堂、共进晚餐、共话家常。刘革生书记代表学校向留学生们及其家人致以新春的祝福和诚挚的关怀,他特别强调,今年春节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要发扬好春节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席间,领导老师仔细询问留学生留校生活、学习情况,现场气氛轻松愉悦,温馨的问候、激励的话语、暖暖的真情以及愉快的交流,让在异国他乡的同学们感受到节日的快乐,体会到家的温暖,更在浓浓的中国年味中深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校院领导和留学生们合影
春节前后,校院领导对校内外留学生开展了新年慰问活动,校领导专程来到国际教育学院向同学们致以新春的祝福,并将新春慰问品送到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医药知识,踊跃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