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介绍 | 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 | 生源规模与结构 | 师资队伍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条件 | 效果评价 | 教学文档与管理 | 特色项目 | 申报书 
当前位置: 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介绍>>课程介绍>>正文
 
课程介绍
2014-03-26 21:00   审核人:

中医作为传统中国医药文化的载体,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医疗互助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在张伯礼院士等专家的指导下,在学科团队带头人孟静岩教授的带领下已成长为一支治学严谨、专业优秀、团结实干、双语教学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团队,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含双语教学)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1.   历史沿革

 

我国中医对外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大规模开展中医留学生教育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范围的针灸热,其间经历了一个由短期进修到广泛开展学历教育的过程。受国家教育部委托,天津中医学院从1988年开始招收一年制英语讲授针灸培训班。该班主要面向欧美西医院校毕业生及有一定临床经验的西医大夫。经过一年的系统培训,多数学员可以掌握针灸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在回国后的工作中熟练使用针灸技术,为针灸学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团队自1958年开始进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具有较长的历史与深厚的学术积淀。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体系。1978年建立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8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成为校级优秀课程,并在同年该学科设立了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1年由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医古文等学科组成的中医学学科被列为天津市“十五”重点建设学科项目之中,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

随着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的资助,作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和中医学品牌专业的重要学科组成部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在近几年在教学、科研、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我校于2011年凭“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孟静岩等教师是该研究的参加者。

从国外的中医教育来看,由于回归自然意识的增强和中医热的兴起,中医教育在世界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展起来,教育形式和规模也多种多样,现在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相继开展中医的学历教育(与中国大陆联合办学或由当地的华人开办学校),但由于师资、实习基地以及各国政策和条件的限制,国外的中医教育尚不完善,水平和内容差异很大,使得学者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片面、偏差乃至错误。

 回顾和总结30多年的教学经验,短期中医班不仅为中医针灸在欧美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为中医中药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欧美国家的西医医生和学生渴望来华接受正规的中医学历教育,要求较全面地进行中医针灸和中药的学习,一些经过针灸培训的学员也要求再次来华学习中药。因此,我校积极开拓国际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把一年制的英语教学高级针灸进修班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制定了本科五年制和研究生三年制的针灸和中医中药分段教学计划,在第一学年安排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使留学生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基本了解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并掌握针灸理论及临床应用。教学计划注重中医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以及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到初步掌握中医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欧美西医毕业的留学生来华攻读中医研究生的预科教育,为中医对外高层次教育奠定基础。

教学团队自1988年我校首届欧美留学生至今一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语授课教学,并多次赴国外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课程,累计教授留学生2000余人,逐步形成了“文化渗透,中西对比,术语概括”的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还承担了教育部质量工程《中医学概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为该项目的主要完成成员。本课程教学手段从最初的图表、VCD的应用,到现在PPT文件配合购置的卫生部视听教材、CAI课件作为必备的教学手段及自行研制的阴阳五行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2.课程定位与目标

 

本校以培养合格的国际化中医师、药师为主要的办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以“厚基础,重实践”为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开展多层次中医教育,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位教育相结合。

 

2.   知识模块及对应学时

 

 

编号

模块

内容

学时

1

绪论

中医学发展概况

2

2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8

3

藏象学说

五脏、六腑、奇恒之府、脏腑相互关系

14

4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和其相关关系

6

5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生理功能

4

5

病因学说

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病理产物等病因

8

6

发病学说

发病原理、发病途径

2

7

病机

邪正盛衰、基本病机、疾病传移、内生五邪

6

8

防治原则

养生、预防、治则

4

 

4.课程难点及对应解决办法

 

一、        中医基础理论课教学的重点:

1.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2.藏象学说

3.病因学说

二、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化理念的认同问题:

古典中医理论有机地融合保存了诸多的古代中国文化积淀,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思维缔造的典范,天人相应、精气学说等哲学内容对于现代中国学生而言都有不小的学习难度,而留学生更需要在思想上逐渐适应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

解决办法:通过比喻、举例来突出传统古典中医与现代西方医学在哲学基础、脏腑认知上的不同,帮助学生树立形象思维。

2.理论抽象思维性与实践性的矛盾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形象模式之中 ,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人体的生理以及病理过程。而中医临证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这些矛盾对于一个刚步入中医之门的人来说 ,是很难掌握运用的 ,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理论于临床实践是一个很大教学难题。

解决办法: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到辨证论治时,可以通过临床常见的病症进行对应的分析并展开讲解,穿插列举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失眠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疾病案例,使学生通过自身曾经罹患的疾病更好地理解中医辨证的内容。讲解“治未病”理念是可以通过“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提出“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授课过程中及课间会针对自己或者家人的身体状况提出一些问题,这时可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行分析辨证,对于正确的要给予肯定,错误的及时更正,从而使学生学会初步的自我辨证。

 

5.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PBL教学设计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学习导向,开展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终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和培养他们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批判与支持)、协同互助、创新实践、表情达意等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学到应对将来工作的本领,而不仅仅是知识,使他们能终身受益。在教学中,围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章节内容,探索应用PBL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综合能力。中医学是经验医学,其基础理论知识来自于实践,这有别于西方的实验医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临床案例,进行对比说明,或解释说明,使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形象与直观化,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效果:PBL教学方法的学习效果由学生本人、小组成员和小组老师的评定综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等进行评定,评价该阶段的学习效果。在小组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显示学生普遍认为通过PBL教学,认识到了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习兴趣。例如,PBL教学阶段选择病因病机的教学内容之后,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感觉抽象,尤其是中医的病因不是实验室检查出来的,主要是望、闻、问、切的分析、归纳、概况出来的,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结合具体病人提出临床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用中医理论回答、阐释,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所需知识,体会到理论知识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认识到学习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关闭窗口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l: 86-22-59596555    86-22-5959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