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队伍情况
1.知识结构:中医基础理论留学生教学队伍成员有7名,5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包括英文主讲教师3人,其中拥有博士学历者2人。另有日语主讲教师2名,协助制作教学资料的教师2人。
2.年龄结构:50-59岁4名;40-49岁1人,30-39岁2人。
3.学缘结构: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日本宫崎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所学专业以中医学为主,团队成员中有6人曾在日本、俄罗斯、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工作或学习过,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者3人。
4.师资配置情况:留学生教学队伍有7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团队师资中在社会中具有学术兼职,其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天津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1人;世界中医药药膳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其中,我校1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师2人,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天津市131人才第三层次人选1人,天津市高校领军人才培养人选1人,长期从事国际交流教师4人。
人员构成 (含外聘 /兼职教师)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技术职务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仲强惟 |
男 |
1960.8 |
教授 |
中医学 |
课程负责人 |
马佐英 |
女 |
1971.2 |
副教授 |
中医学 |
主讲教师 |
袁卫玲 |
女 |
1979.5 |
副教授 |
中医学 |
主讲教师 |
孟静岩 |
女 |
1963.3 |
教授 |
中医学 |
理论教学 |
张国霞 |
女 |
1956.11 |
教授 |
中医学 |
理论教学 |
史丽萍 |
女 |
1963.8 |
教授 |
中医学 |
理论教学 |
李晓康 |
男 |
1975-5 |
副教授 |
中医学 |
理论教学 |
简 介

孟静岩,1963年出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
天津中医学院硕士毕业,师从已故天津市名老中医高金亮教授,日本宫崎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回国任教。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教、研、医,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抗肿瘤的基础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证候、治则治法的研究,运用中医药擅长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市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中西医临床品牌专业负责人
2004年被天津市政府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8获得天津中医药大学中青年名师
2010年获天津市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负责人
2012年获得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
2013年获得天津市高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负责人
2014年获得天津市高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负责人
一、学习经历
1981.9-1986.7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中医学学士
1986.9-1989.7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
1997.3-2001.3日本宫崎医科大学肿瘤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
2004,11-2006,9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二、工作经历
1989.7-1995,9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脾胃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95,10.-1997,2日本宫崎医科大学第二病理学教研室研修
2001,4-至今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教授
中医学院教授
三、主要学术任职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
2.天津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
3.天津中医药学会第二届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3.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基础理论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
四、科学研究
1.从ERK-MAPK信号传导通路探讨中药干预大肠癌转移的机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课题
200901-201112已结题负责人31万
2.中医药防治大肠癌基础及临床研究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癌症计划
201210-201509在研负责人50万
3.从ZEB1-SCRIB双向途径探讨化坚解毒活血法干预大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课题201301-201612在研负责人72万
4.“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创新研究-古代文献“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
科技部973基础研究计划201301-201712子课题任务负责人在研50万
2005年获天津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中医基础理论和教学研究,中医药抗大肠癌研究等30余篇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主编和参编论著及教材13部。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已毕业11人,在读12人。
五、论著教材
教材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 时间 |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
《中医基础理论》 |
孟静岩 副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2,7 |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习题集》 |
孟静岩 副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2,9 |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配套教材 |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
孟静岩 副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9,7 |
卫生部“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 |
《中医学基础》 |
孟静岩 副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2008,7 |
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
《中医药文化基础》 |
孟静岩 编委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1,8 |
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
孟静岩 编委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1,1 |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指南 |
六、发表论文
序号 |
作者排名 |
论文题目 |
期刊/会议名称 |
发表时间(期、卷) |
1 |
通讯作者 |
升降止入理论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黑龙江中医药 |
2010(3):53-54 |
2 |
通讯作者 |
试论癌毒瘀滞导致癌瘤发生的理论基础 |
天津中医药 |
2010,27(3):213-214. |
3 |
通讯作者 |
“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 |
天津中医药 |
2011,28(4):309-311 |
4 |
第一作者 |
对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4点建议 |
中国中医药报 |
2011.11 |
5 |
通讯作者 |
补脾阴方用药规律 |
天津中医药 |
2012,29(1):88-90 |
6 |
通讯作者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概述 |
环球中医药 |
2012,5(11):862-865. |
7 |
通讯作者 |
决策树原理应用于中医证候学研究 |
天津中医药 |
2012,29(6):620-623 |
8 |
通讯作者 |
名老中医治疗胃痛实证方药探析 |
新中医 |
2013,45(5):204-206 |
9 |
通讯作者 |
肾藏精与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3,28(3):758-760 |
简 历

张国霞,1956年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
主要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黄帝内经等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类、非中医学类本科生、西学中研究生、教育部欧美留学生班、日本留学生(日文授课)、韩国留学生以及成人教育部学生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天津中医药大学131工程中青年名师,2009年天津市优秀教师。2012年度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多次赴日本等国完成国际合作科研、教学及临床等项工作。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主持和参与教改和科研项目10余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一、学习经历
1978,9-1983,7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学本科
1983,9-1986,7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
2004,9-2007,7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
二、工作经历
1986,7至今一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受天津中医学院委派1998年10月至1999年12月日本东京卫生学园授课与学术交流,2001年8月至2003年8月赴日本三重县铃鹿医疗科学大学东洋医学研究所作为课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实验研究与临床医疗。
研究方向:
中医藏象学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
三、主要学术任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委员;
四、科研课题
(1)2001.8—2003.8降脂方对高脂饮食卵巢摘除大鼠骨质疏松及动脉硬化的实验研究,日本文部省科研基金项目,主持完成(中日合作项目).
(2)2001.8—2003.8 “statin”诱导骨髓间充质未分化细胞的实验研究,第三作者参与(中日合作项目)
(3)2002.10—2004.10中医临床辨证方法研究——脏腑辨证沿革与评价,第三参加者完成.
(4)2006.10—2009.9,中医基础理论自主式学习——讨论式教学联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天津市高等教育研究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5)2006.11—09.2中医基础理论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天津市高等教育研究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完成.
(6)2006.12—09.12中医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天津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完成.
(7)2010.10—2013.10.PBL教学改革在中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
五、论文论著
(1)张国霞,孟静岩等.PBL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8):109-110.
(2)张国霞,肖照岑.中日中医药交流工作的启示.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5):26-27.
(3)张媛媛,张国霞,王威.2011中国科协中医药国际论坛学术年会.糖脂清方对KK-Ay小鼠的降血糖作用机理研究.2111.10.
(4)张国霞,莫芳芳,张媛媛.基本病机与病证关系探讨.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4):169-170.
(5)张媛媛,张国霞.神与脏腑关系研究概述.江西中医药.2010,41(9):16-18.
(6)叶海丰,莫芳芳,张国霞“肾主水”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
1842-1843.
(7)张国霞,孟静岩,史丽萍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7):600-601.
(8)张媛媛,张国霞.数据库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6):75-78.
(9)莫芳芳,张国霞.复杂性科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江苏中医药.2008.(2):90-93.
(10)莫芳芳,叶海丰,张国霞.《黄帝内经》七情学说研究与思考.吉林中医药.2008.28(8):614-616.
(11)张国霞.中医情志学说研究现状与未来.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1):91-93
(12)张国霞,王玉兴,杨雪梅.脏腑辨证沿革研究的思考.江苏中医药.2006,27(8):9-11
六、教材编写
(1)《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研究生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编委.
(2)《针灸学临床篇》(日文版)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2000年,编委.
(3)《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编委.
(4)《实用中医汉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副主编.
(5)《中医基础理论》海洋出版社,2011年,主编.
简 介

史丽萍,1963年出生,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药膳食疗之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副主编或编委完成国家规划教材及论著20余部。
一、学习经历
1982.9-1987.6甘肃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医疗专业毕业2003.9-2006.9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硕士学位)
二、工作经历
1987.6-1994.4张家口医学院讲师1994.4-至今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
讲师、副教授、教授
三、主要学术任职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中医药学会天津分会仲景学会常务理事。
四、科学研究
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2002.3~2005.3
天津市教委B-3-1负责人结题验收获天津中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2.四逆散对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2002.12~2005.4
天津市教委02032第2完成人结题鉴定国内领先20050338
3.《伤寒论》计算机查询系统的研制2003.9~2004.9
天津中医学院中字【2004】第03号第2完成人结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优秀教学软件三等奖
4.天津高校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研究2007.4~2007.12市教委负责人结题
5.中医学专业文、理类学生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比较研究2007.1~2008.12
天津中医药大学2006013负责人结题
6.养肝法对大鼠运动性疲劳时间的影响及中枢递质机理的研究2004.9~2006.9
天津市教委负责人2008.5结题鉴定成果水平国内领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2007.1~2007.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之一结题鉴定国际一般
8.急性胃损伤后大鼠前爪特定部位细胞形态学及蛋白表达的研究2010.1~201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位结题
9.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十二五”综投重点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第五位
10.基于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的阿是穴产生机理的研究(第二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12
11.基于炎性反应的针刺有效信息穴位启动机制研究(第二位)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12
12.中医基础理论讨论式教学与自主式教学联动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校级第四位(2012年结题)
13.PBL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天津市教委第六位(2012年在研)
14.PBL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校级第三位(2012年结题)
1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第四位
16.膝关节炎、急慢性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位在研
五、发表论文
1.力竭性运动对小鼠肝脏超微结构及肝糖原、肌糖原含量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第1作者2005.9
2.“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探微四川中医第1作者2005.10
3.中医基础理论概念授课法刍议中医教育第1作者2005.7
4.“养肝柔筋方”对游泳训练大鼠血浆支链氨基酸的影响中医药学刊第1作者2006.5
5.“养肝柔筋方”对运动性中枢疲劳大鼠脑中5-羟色胺的影响甘肃中医第1作者2006.6
6.论“肝者,罢极之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作者2007.1
7.养肝柔筋方对运动性中枢疲劳大鼠血、脑游离色氨酸和脑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作者2006.12
8.经方四逆散对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天津中医药2004.12第3作者
9.四逆散对肝损害细胞bax基因表达的影响天津中医药 2005.4第3作者
10.养肝柔筋方对运动性疲劳大鼠TPHmRNA表达的影响天津医药2006.6第3作者
11.天人合一与中医学湖南中医杂志2008,24:(6)76-77通讯作者
12.明确《伤寒论》原文"级别"的意义 陕西中医2007(6)28第2作者
13.PBL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9)第3作者
14.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7)第3作者
六、论著教材
1.2006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指导及习题集(上、下)华夏出版社副主编2006.3
2.本草纲目大辞典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5副主编2007.5
3.成无己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委2004.10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优秀奖2007.5
4.现代针灸腧穴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委2007.5
5.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中医药对外教育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委2007.6
6.《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委2009.1
7.《中医养生保健研究》全国高等中医药研究生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2009.10
8.《中医学基础》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2012.5
9.《中医养生康复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2012.5
10.《中医药膳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主编2013.1
11.《营养与食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委2012.7
12.《中医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委2012.8
13.《形神兼治针药并施——陆小左学术经验集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编委
14.《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第二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编委
15.《中医学基础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2012.5
简 历

李晓康,1975年出生,医学博士,副教授,
一、学习经历
1992,9-1997,6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学学士1997,9-2000,6 天津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硕士
2008,9-2011,6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
二、工作经历
2000.7至今一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讲师、副教授。
三、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针刺抗衰老、中医思维研究。
四、科学研究
(1)针刺对损毁弓状核大鼠所致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天津市卫生局主持人2005.12-2007.12
(2)中医思维与现代多元文化融合的研究天津市卫生局第二完成人2005.12-2008.12
(3)文化交流对中医教育影响的比较与展望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第二完成人2003.9-2005.9
(4)中国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第四完成人2007.4-2009.4
(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第七完成人2002.3-2005.3
(6)中医基础理论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天津市高等教育研究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第六完成人2006.11-2009.2
(7)中医基础理论讨论式教学与自主式学习联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六完成人2006.9-2008.9
(8)阴阳五行学说多媒体课件研制天津中医学院第二完成人2001.5-2004.5
(9)中医学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六完成人2007.3-2009.2
(10)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辨识法研究973计划“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参与子课题研究2011-2016
五、发表论文
(1)针刺治疗兰勃-伊顿综合征1例报告中国针灸2000.8第2作者
(2)谈《中医基础理论》开门课的故事性教学设计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9独立完成
(3)李中梓脏腑辨证特色浅析中医药学刊2003.5独立完成
(4)中医文化·新医学模式·中医人文教育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12第1作者
(5)中医理论变革:一个非明确限定性问题医学与哲学2006.11独立完成
(6)针刺对损毁弓状核大鼠所致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天津中医药2007.10第1作者
(7)关于中医的六组比喻性思考医学与哲学2008.6(增刊)独立完成
(8)针刺干预弓状核损毁大鼠骨质疏松骨形态计量学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8第1作者
(9)浅析吴鞠通论治“虚不受补”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独立完成
(10)试议陈修园对何首乌的药效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独立完成
(11)浅议平补与平泻吉林中医药2011.4独立完成
(12)浅议影响治法分析的白芍药效认定天津中医药2011.4独立完成
(13)名医取象推论麦芽疏肝功效的思考天津中医药2013.1第1作者
(14)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的构建世界中医药2013.1第5作者
六、论著教材
(1)内经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委2007.10
(2)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指导及习题集华夏出版社编委2006.3
(3)汉语精读提高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委2011.2
(4)《中医基础理论》北京:海洋出版社,编委2011.12
七、获奖情况
2004年、2006年、2008年共3次获得天津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2004年11月获天津市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培训经历:
天津大学3DMAX软件培训班(2001年)、
天津中医学院青年教师培训(2004年)、
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暑期英语强化班(2008年)以及其他市、校、学院组织的各项培训。还参与了“天津-北京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讨论会”。